没有任何悬念,绿地以年销售额2408亿元站在了最前面;中海地产依然是“利润王”。两个“带头大哥”再次将房地产行业的业绩与利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不过,在2015年这个春天,裹挟在经济调整与行业变化下的房地产企业在2014年没有太多的奇迹发生,大部分企业都在不太鲜亮的业绩下踟蹰难行。
它们的利润率下滑严重,已从2013年的11.97%的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下滑到2014年的10.17%,几乎逼近制造业利润率水平;企业平均负债率持续上升,《2015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500强房企负债率均值93.73%,较2013年的84.01%提升9.72个百分点。
一些更糟的情况还在出现,中小企业陷入业绩和转型泥淖,绿景控股依然没有找到方向,金丰投资已然在悬崖边缘。
跃然纸上的是一幅萧瑟的图景
不过,2015年的市场或有不同,市场在政策放松的风口下缓慢复苏,一些房企也在做着各种应市准备,新的思路也在迸发。万科要忘掉规模,向经营要效益;远洋地产则在推进“四元业务”,冲刺2020年的800亿元。
2015年年报季,谁又将独领风骚?
堪忧的业绩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统计,截至3月26日,144家上市房企中,46家发布了2014年年报,其中,17家营业收入出现下滑,21家出现净利润负增长情况,均为中小型房企。
即便是大型房企的净利润也在下滑
碧桂园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12.1%,相比2013年的13.6%有所下滑,更远低于2010年到2012年16%以上的水平;保利地产2014年毛利率32.03%,较上年同期下降0.13个百分点。
相比销售额千亿级别的龙头企业,中小型房企净利润下滑更为明显。金丰投资以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87.64%、净利润同比负增长623.61个百分点,稳居增幅倒数第一。金丰投资回应称,是因受重大资产重组和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的双重影响,公司相关投资计划和调整改革未能如期开展,项目销售、资产盘活等方面均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中华企业作为一个老国企,以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34.67%、净利润同比负增长221.63个百分点,位居增幅倒数第二。
栖霞建设在2014年表现也不甚理想,净利润同比下滑92.51%,排在了倒数第五名。
不过,也有净利润超过30%的房企,如华夏幸福2014年销售额512.54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30.3%,产业园建设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另一家进步型房企则是中天城投,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13.91亿元,同比增长50.35%;净利润16.04亿元,同比增长48.31%,而同时净负债率也从106%降至38%。主要得益于公司多元化转型战略,2014年公司进军互联网金融及大健康产业,2015年还将进一步贯彻“大金融”战略。
在公司偿债能力方面,从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两个指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看,中国房地产报统计的46家上市房企中,将近7成房企存在短期偿债能力不足情况。46家上市房企中,速动比率小于0.5的有30家,占比65%。小于0.5则意味着短期偿债能力存在较大问题。
“销售放缓、资金成本高,房企净利润下滑是肯定的,今年房企一季报和半年报的业绩和利润率会更差,因为一季度销售很不理想。今年和明年房地产市场洗牌和整合会更加明显。”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倒逼活力
房地产行业分化正在加速,无论是大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都在转型。
今年以来,泛海控股收购了境外金融平台时富金融,以及国内的民安保险股权,自此,泛海控股的金融布局之中,已然囊括券商(民生证券、香港时富金融)、信托(民生信托)、保险(民安保险)等门类。形成拥有金融全牌照的控股公司,是泛海控股设立的发展目标。
越秀地产则持有全球首只投资于中国房地产的上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其母公司越秀集团更是拥有9张金融牌照,有深厚的金融底蕴。
有的品牌房企已大胆迈出“跨界”的步伐,恒大是个成功的典型。除足球外,自2009年上市之后,恒大在房地产主业外,已经涉及电影、音乐、动漫、矿泉水、银行以及排球俱乐部等多个领域。朗诗则在最新的一个“5年战略规划”(2012年~2016年)中称,要进行养老业务试水,并逐步形成养老业务的商业模式。
不过,转型之路并不好走,行之差错则又可能令企业陷入新的困境。
中国地产界曾经的“华南五虎”之首——富力地产,正在为其过去数年战略选择的屡屡失误而买单,不仅淡出一线地产开发商阵列,更是身陷债务危机。
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总裁周忻曾言:“整个行业的变革、创新在加剧,不变是等死,变是找死,与其等死,不如找死。”这句话虽然透着些悲情冷幽默,但也说明多元化拓展、转型也并非就等于挖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一切都还需要谨慎经营。